怀朴寻道守正气 墨韵飘香展风华——大余中学校园文化主题征文佳作展(三)

 

 

 

 

 

执子青衿剑   铸我余中魂

 

 

 

 

2025届  高三4班 吴诗靓

 

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车辙到老子“上善若水”之壮言,从王阳明龙场驿站的孤灯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烈焰,其中精神无一不化作我余中学子手中利剑,以青衿之姿铸“强信念、敦品行、守规矩、勇担当”的余中之魂。

 
 

强信念之于余中青年,如北斗悬天,于混沌中探清前路。古有敦煌藏经洞的道士王圆箓守护经卷二十余年,用最朴素的信念筑起文明屏障;今有西南联大师生徒步穿越湘黔滇,于烽烟中采集民族精神的火种。强信念对于余中青年来说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扎根于心底的坚定,是大足石刻千年佛像的手印,在风吹雨打中愈发清晰。

敦品行之于余中青年,似昆山片玉,于浊世中光华万丈。范仲淹创办义庄时,规定“凡族中子弟,日给朱一升”,这种润物无声的德行,恰似他笔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洞庭秋月。陶渊明独爱菊,便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恬静,于自然中修炼菊之品行。品行的高度,往往在俯身低处的坚守中丈量,让余中的辉煌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让余中学子铮铮。

 
 

守规矩之于余中青年,若青铜铸鼎,于熔炼中成就大器。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今余中青年行:“守规矩,勇往直前。”无论人生何其茫茫,前路何其漫漫,吾辈始终上下而求索,沿着既定的轨道,匡正自己、发展自己,因为吾辈青年始终明确,走好眼前该走的路才能选择未来想走的路,守得规矩之正,才能闪烁出新兴之光;余中青年始终明确,怀朴寻道,守正出新。

 
 

勇担当之于余中青年,像鲲鹏击浪,于艰险蜀道开辟新天地。硝烟烽火连天的民国时期,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担起民族复兴的责任; 陈独秀看尽人间疾苦,挑起民族复兴的大梁;李大钊怜悯天下百姓,不甘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此衰亡,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担……无数星星之火的燃起,形成燎原之势,终重见曙光。余中人时时铭记先辈们的贡献和付出,并肩负起新时代历史重担,完成好时代的交接棒。

身为余中青年,我们谨记“强信念、敦品行、守规矩、勇担当”的准则,学习先辈们的优秀榜样,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教室中“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历史长河中“伏久者飞必高,卧久者行必远”。

强信念是文明传承的基因链,敦品行是精神成长的年轮,守规矩是社会运行的底层代码,勇担当是时代更迭的驱动引擎。余中青年把这四个维度编织成精神经纬,便如良渚玉琮贯通天地,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刻下属于新时代青年的精神篆刻。

 

扫描二维码

关注百年余中

编辑 | 雷    蕾       初审 | 游文财

二审 | 刘慧媛       终审 | 张祥敏

 

 

2025年4月27日 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