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2)

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

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科素养

1.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图片等方式建构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认识食物采集对食物生产的影响,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结合考古发掘成果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认识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3.通过观察地图、分析考古图片,认识农耕产生推动人类文明的迈进,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4.了解农业革命等概念,通过列表归纳、史料分析,体会早期人类的劳动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中华文化,培育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农业文明的起源与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教学难点:

古代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学情分析

  •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选择性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3课大体按照农业发展的时序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大部分组织内容,展现食物生产在各个时代的变化与延续。在生产活动中,食物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诞生的前提,而本课既是本单元的开篇,也是本书的基础和起点。通过研读课标、教学指导意见以及教材,我确定了本课知识层面的中心概念:食物生产;再由课标中的学业要求,确定情感层面的正确价值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本课的三个子目,第一目阐述了农业产生的过程,农业出现前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第三子目重点探讨了农业的出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强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两个子目共同呈现了农业出现的过程和意义,因此在学习时可以将两个子目整合在一起;受自然地理条件、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农业文明各具特色,第二目介绍世界古代不同地区有代表性的农业文明概况,图文丰富、线索清晰,且和《纲要》下有较多重合,可在课前利用已有教辅引导学生自学完成基础知识部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的讲授面对的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通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但本课涉及都很多的地理概念、农作物概念,高二的学生还需要更为形象生动的直观呈现,教学中引用必要的地图、图片、视频资源进行说明很有必要。高二是学科素养培养的关键时期,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每一个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环节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多媒体资源  学练稿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设置问题趣味导入新课:

讨论和思考相关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增强课堂氛围,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时空定位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食物采集、渔猎(旧石器时代——打制)

【思考】此时期社会生产特点?有何表现?

 

 

 

 

 

生产力低下

变现:原始人渔猎、人工取火、使用骨针、石器钻孔技术、装饰、磨制石器

回忆:结合史纲上,回忆此时期的中国有哪些代表猿人?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阶段的特点?

代表【史纲上】:

①距今约170万年:元谋人铲形门齿化石)

②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人

生产力低下

人被动从属自然

蒙昧时代

女性地位高

【思考点】P3: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

大约1万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和畜牧,人们从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转变

【自主学习】在地图中标注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情况,并概括其特点?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

①多元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②分布在中低纬度和大河流域附近。

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发展水平的不同

【问题探究】p7

两段材料对远古人类生活和农业起源的描述有何不同?结合相关史实,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材料一: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luǒ)蠪(bàng)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qiāo)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          ——《淮南子•修务训》

材料二: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班固《白虎通义•号》

材料一认为因为人类茹草饮水,容易生病中毒,神农于是发明农业

材料二认为由于人口增长,禽兽不足,神农于是发明农业

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物是农业产生的主要原因

2.原始农耕和畜牧业的出现

【问题探究】

请你结合以下材料和所学知识,探究农业的出现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农业产生后才开始了社会生产,从此人类摆脱了完全依赖自然的被动局面,由消极地适应自然转向积极的改造自然,由自然的奴隶走向自然的主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有了农业,才真正开始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尚定周、王有文《从采集、渔猎到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试论农业起源》

材料二  同样是1平方英里的土地,种植作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因此,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 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农业生产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封建庄园逐渐解体,资本主义农业发展;工业革命,工业城市的出现。

材料三  有了原始农业,食物来源较前丰富了,生活较前有了保障,这样人们才有条件从事副业生产,如:家畜饲养、原始手工业等,……由于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要附着于土地,同时生活又较前有了保障,人们不必总是随着动、植物资源的变化而漂泊流徙,所以人们开始过着相对定居的生活。

——阎万英、尹英华《中国农业发展史》

材料四  原始音乐的产生与集体的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定居和聚落的形成

  • 一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手工业劳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的发展。

材料五: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天文历法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材料六:

4)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私有制、阶级、国家出现

 ②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学生整体掌握本课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

 

 

 

 

 

 

 

 

 

 

 

 

 

 

 

 

 

 

 

 

阅读材料和教材回答问题

 

 

 

 

 

 

思考并回答相关问题,注意发散思维;按照要求分析农业出现前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学生回答

 

 

 

 

列表总结基础知识,提升概括能力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内容,在地图上标注主要农作物和驯化动物的分布情况,并在黑板上展示

 

探讨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影响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组展示。知道原始农业起源的多种原因。

 

 

 

 

 

 

 

 

 

 

 

 

 

 

 

 

 

 

 

 

 

 

 

 

 

 

 

 

分析史料,得出答案。

 

 

 

 

 

 

 

 

 

 

 

 

 

 

 

学生尝试概括

 

 

 

 

 

 

 

 

 

 

 

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这 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用想象图,锻炼学生观察和信息提取能

 

 

 

 

 

 

 

 

 

 

 

 

 

 

 

 

结合材料、图片和教材,掌握必备的知识。利用课堂探究,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升总结概括能力,建构知识框架

 

 

 

 

强化时空观念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学会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问题能力。

 

 

 

 

 

 

 

 

结合材料、图片和教材,掌握必备的知识。利用课堂探究,通过分析史料,提高学生的史料研读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1.文明的共性

【自主学习】

展示世界地图,标注主要文明的位置,同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和情况。世界上有哪几大古文明?四大古文明有何共同点?

文明早期发展的特点:基本独立发展,明显多元的特征

(文明的发展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要求学生课前填写下表预习,通过表格展示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从表格所展示的角度比较异同,显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2.文明的个性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思考】

教师以西亚地图为基础,结合上面图片和汉谟拉比的文字材料讲解两河流域的农业特征。结合尼罗河和法老的文字材料讲解尼罗河流域的农业特征。

2)古代中国

因在《中外历史纲要》中已进行详细学习,这教师采用填表的形式,结合中国地图总结中国的农业文明特征。

  1. 种植格局:
  2. 土地制度:
  3. 经营方式:
  4. 产业结构:
  5. 耕作特点:
  6. 国家治理:

拓展一:精耕细作(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灌溉工具及水利)

含义:通过投入劳动和肥料、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修建水利工程、改进耕作制度等方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中国古代有哪些农业书籍?

【西汉末年】《氾胜之书》总结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史纲上】;《汉书·召信臣传温室栽培的记载【问题探究P7】

【东汉后期】《四民月令》总结多种蔬菜栽培技术【史纲上】

【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元朝】王祯农书》集南北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记载丰富

【明朝】徐光启农政全书》古代农学的总结性著作【问题探究】

拓展二: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有何特点?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农业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

精耕细作

⑥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

3)古代希腊

利用课堂探究的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农业的特征。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古希腊人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在地力较差、不适于栽种农作物的地方建立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把产品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材料二  希洛人是斯巴达国家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剥削者,农业奴隶。他们每7户被固定于一户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纳收获物的一半和一定数量的油和酒。

——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上册)

 

①引进作物,因地制宜,发展手工业和工商业。

②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

4)古代罗马

结合材料并联系教材知识,分析古罗马农业发展有何表现?

  1. 食物种类:以谷物生产为主,种植橄榄和葡萄
  2. 土地所有权:国有私有(家庭小农经济)
  3. 经济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4. 发展结果: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小农逐渐破产

 

5)古代美洲:

教师以中美洲地图为基础,介绍美洲三大文明地理位置,结合阿兹特克文明的“浮园耕作法”图文讲解古代美洲农业文明的特征。

 

 

 

 

 

 

 

 

 

 

 

 

 

 

 

 

 

学生整理表格

 

 

 

 

 

 

依据教师讲解和地图、图片、文字材料,并结合前面了解的食物物种,初步了解对应的四个地区文明的农业特征。

 

 

 

 

自主梳理

 

 

 

 

 

 

 

 

 

根据材料思考、讨论交流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基本史实

 

 

 

 

 

 

 

 

 

 

 

 

 

 

 

 

 

 

 

 

 

 

 

 

 

 

 

 

 

 

 

 

 

 

 

 

 

 

 

 

 

 

 

 

识记;归纳概括知识

 

 

 

 

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培养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化繁为简

 

 

 

 

 

 

 

 

结合地图,介绍世界农业发展概况,提高学生解读地图的能力。结合教材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自行概况知识的能力。适当程度的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出相关观点,供学生思考辩证,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素养。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精神和历史解释能力。

 

结合地图介绍世界业发展概况,提高学生解读地图的能力。结合教材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自行概况知识的能力。适当程度的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出相关观点,供学生思考辩证,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三、生产关系的变化

前面讲的都是农业产生后,生产力的显著进步的现象,接下来就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部分不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限于课时,教师结合生产关系变革结构图片和教材四段内容,讲概念,帮助学生理清内在的逻辑关系。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人类开始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

【知识延伸】

教科书中P4“历史纵横”栏目的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请列举出其他地区的类似现象。这些共同现象说明了什么?

    材料: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这套体系既可控制洪水,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教科书第4页

历史现象:反映了埃及人兴修水利,管控和利用尼罗河水,保障农田得到有效灌溉,促进农业发展。

类似现象:中国的大禹治水、西亚的方舟传说等也反映了人类治理水患的过程。说明:人在改造自然中的能动作用。

下列材料描述了什么?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材料: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著,中夹编译局译《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描述: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反映:农业的出现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四段文字,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逻辑推理的方式,了解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发展。

 

 

 

 

 

 

 

使学生对农业发展、阶级分化、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解释,强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解释,强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课堂总结

农业生产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奠定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础。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代表的古代农业生产,为世界的文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作业设计

一、单选题

1.(2023秋·福建福州·高二校考开学考试)人类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从流动逐渐转向定居的过程。而定居方式的出现,推动了语言交流的增加,从而促使文字产生。同时,定居点的扩大也必然会促使城市、国家以及青铜器等的产生。由此可推知,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   

A.农业的不断发展 B.早期国家的形成

C.剩余产品的出现 D.冶炼技术的进步

2.(2024·甘肃白银·校联考一模)相传:神农氏在亲尝百草过程中,分辨出五谷。《太平寰宇记》载:“百谷山与太行、王屋皆连……昔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庙。”神农氏因此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农业创始人和药学创始人。神农氏相关传说蕴含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A.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祭祀制度 B.种植业与采集业具有关联性

C.生产力发展促成了社会分工 D.农业和药学的起源时间相同

3.(2023秋·河南信阳·高三信阳高中校考阶段练习)在内蒙古磴口县有一幅距今约四千年的《拜日》岩画:一位牧民神情肃穆,对着头顶上方的太阳进行祭拜。另据《尚书·尧典》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上述现象的出现说明(   

A.说明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源于农业和手工业分离

C.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D.受到原始农业起源影响

4.(2023春·湖南·高二校联考期末)下表所示为小楚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据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最可能是(    

1

在距今4000年前的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宇,其中“田”字与象征着蜿蜒渠道的符号一起组成了一个汉字

2

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郑州白家庄遗址、安阳殷墟中都有水稻遗存发现

3

距今3600年前,殷商都城附近发现了由干渠、支渠和毛果组成的农田灌溉系统,纵横交错的渠道将农田分割为若干个长方形,在渠与渠、地与地之间有明显的水位落差

A.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 B.原始灌溉农业的起源

C.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 D.中国早期农业的发展

5.(2023秋·高三课时练习)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农书《农人历书》。该书以一个老农民教育儿子的故事形式,讲述了务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怎样节省灌溉用水,不要让牲畜践踏田地、驱赶食谷的飞鸟、及时收割等。这说明,古代两河流域(   

A.注重人与自然和谐 B.重视总结生产经验

C.农耕技术比较粗糙 D.小农经济稳步发展

6.(2023秋·浙江嘉兴·高三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农业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①地区是小麦、粟的原产地 B.②地区最早驯化骆马和山羊

C.③地区是咖啡、玉米原产地 D.④地区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

7.(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的传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的发源于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的发源于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不断发展,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并逐渐形成聚落,A项正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得益于农业的不断发展,BC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皇五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神农氏尝百草属于采集,并在采集过程中,寻找到种植五谷的办法,说明种植业与采集业具有关联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祭祀制度,排除A项;材料强调采集业促进了种植业的发展,并未提到生产力的作用,排除C项;农业与药学起源时间并不相同,排除D项。故选B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对着头顶上方的太阳进行祭拜”“仲春”等可知,材料中的行为都与天气和季节变化有关,这反映了农业起源对牧民生活的影响,D项正确;社会贫富分化表现为不同阶层所有财产的不同,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手工业是指使用简单工具,依靠手工劳动,从事小规模生产的工业,包括纺织、制盐、陶瓷和矿冶等,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发明、金属工具的制造”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商代水稻在黄河南北均有种植”等信息可知,表中三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商代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黄河流域水稻种植、农田灌溉系统,这可用于说明商代农业的发展状况,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作物种类的增加,排除A项;虽然材料体现了商代农田灌溉的相关信息,但原始灌溉农业在商代前已经产生,排除B项;仅凭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征农田和灌溉的文字,不能得出中国传统文字的成熟,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两河流域人民编写历史上最早的农书指导农业生产,说明两河流域重视总结生产经验来促进农业生产,B项正确。材料反映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积累,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排除A项;古代两河流域出现了关于务农方法和注意事项,说明农耕技术并不粗糙,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古代两河流域的农业经验的总结,无法判断其经营模式为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④是美洲所在地,这里最早栽培番茄和辣椒等农作物,D项正确;①地区是中国,是粟的原产地,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地区,排除A项;②为地中海地区,而骆马是美洲最早驯化的,排除B项;③是非洲地区,而玉米原产地在美洲,排除C项。故选D项。

7.(1)农业在世界多个地区独立起源;农业的传播速度较慢;基本覆盖全球各大陆地区。

(2)农业的发源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为文明的产生奠定基础;农业的传播,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图片农业传播中信息……中国……中东……东南亚……中美洲”可知,农业的独立发源地较多;根据材料“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500年……公元4世纪”可知,从时间上看,图片中涉及的时间跨度很久,这表明农业的传播速度较慢;根据材料“农业传播的图片信息”可知,从空间上看,农业的发源地涉及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生活的大陆,因此甚本覆盖全球各大陆地区。

2)影响:题目可以简化为农业的发源对文明的影响以及农业的传播对文明的影响。首先,农业的起源,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关系调整,为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次,农业的传播,则带来了世界的物种、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板书设计

课后评价和教学反思

课教学设计注重对学生的设问引导,问题形式多样,既包括简单的问答,也包括探究性的分析和思辨性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设置了课堂总结和随堂演练,以此巩固本课所学知识。但是本课涉及的大量地理、农作物概念,名词较多,讲解时间比较长;本课涉及的部分《中外历史纲要》的内容,时间间隔比较久,学生淡忘,课堂中不得不进行了讲解。


2023年11月16日 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