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了解原电池及常见化学电源的工作原理。
【学习目标】
1.单液原电池的构成及电极反应
2.双液原电池的构成及电极反应
3.原电池的构成的四个基本要素
4.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学习重点】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
【评价任务】
1、通过实验,深入认识原电池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相互合作,设计有盐桥的原电池(双液电池)。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教学课件;准备好实验用品;制作学案并发放学生,学生适当预习。
【学习过程】
〖情景导入〗
学生观看电池使用场景的教学视频。
〖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原电池(-) Zn ︱ H2SO4(aq)︱ Cu(+),完成《学案》中练习,写出两个电极反应式,以此为例分析,和老师一起回顾原电池工作原理:
〖实验探究一 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一、根据Zn + Cu2+ =Zn2+ + Cu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活动:完成学案,找到合适的电极和电解质溶液,写出电极反应式,画出装置图,并预测该实验现象(实验设计将电流表换成音乐盒)
- 学生实验
组装单液原电池(-) Zn ︱ CuSO4(aq)︱ Cu(+),完成设计实验。
三、观察、思考与讨论
1.观察并描述本实验的现象
2.思考与讨论:锌片表面为什么附着红色固体?电流为什么会衰减?
3.思考与讨论:你会选用以上装置作化学电源吗?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改进?
〖实验探究二 原电池装置的改造〗
一、双池电池的设计:
讨论连接两个半电池的方式
双池电池的改进:
引导学生分析:从未形成闭合回路,到“浸NaCl滤纸条”作用,再改进用盐桥。
- 学生实验
分别按以上设计方案组装并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 对比分析,完成表格。
老师特别强调盐桥的作用:
- 使整个装置构成通路 (离子导体)
- 平衡电荷(离子库,可以供给需要的离子)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一、1、根据单液原电池总结原电池构成要素;
- 结合原电池构成要素完成双液原电池。
- 对比两种电池,总结各自优点。
单液电池:结构简单
双液电池:隔离氧化剂与还原剂,解决了电池自损耗问题
二、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从原电池的四个构成要素电极反应、电极材料、离子导体、电子导体,展开讨论、总结原电池的构成。
(学生结合本节课学习知识展开分组讨论,老师引导并作总结)
重点强调:电极和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导体两组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课堂练习 原电池设计〗
1. 依据反应Zn+2Fe3+== Zn2++2Fe2+,设计原电池:
(1)在方框中画出能形成稳定电流的电池装置图;
(2)写出电极反应式。
2. 依据反应 2Fe3+ + 2I- == 2Fe2+ + I2 设计成原电池,比较几种方案哪种更好?
(学生讨论比较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案的特点,并总结原因。老师可做适当补充,并适当介绍第三种有离子交换膜的设计方案)
〖学习小结〗
原电池工作原理
【板书设计】
原电池
-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 盐桥的作用
- 离子导体(形成离子通路)
- 平衡电荷
- 原电池的构成要素
- 电极反应
- 电极材料
- 离子导体
- 电子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