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赣州 | 赣南教育家张广鸿
他才高八斗,师出名门,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生;他矢志教育,无私为公,是大余中学、赣州一中著名校长;他是副总理黄炎培的挚友,又有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的任命书。他虚怀若谷,以诚待人,一生钟情于教育事业,甘愿散尽祖产也要保住教育的火种。今天,我们就将带您认识一位赣南知名的教育家——张广鸿。
这是一张珍贵的任命书,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签署,任命张广鸿为赣州市人民政府委员。和它一道保存至今的还有当时装任命书的信封。信封的左边落款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中间用楷书手写“张广鸿委员”五个大字。
张广鸿,字芷宾,民国时期赣南著名的教育家,后人把他和周蔚生、钟起衡一起誉称为赣南教育界的三大泰斗。1893年,张广鸿出生于赣州市东坊外张家围村,自幼天资聪颖,勤勉好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
大学毕业后,张广鸿在南开大学附中任教。1923年,张广鸿回到赣州,担任母校江西省立第三中学(现赣州一中)教务主任,后任大余中学校长、赣州一中校长、教育部特设赣县大学先修班教务主任、江西省督学。1946年,张广鸿创办知行中学,解放后,任赣州市市立中学副校长。
上世纪三十年代,赣南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广东军阀统治下。1933年,张广鸿受邀出任江西省立第十三中学,也就是大余中学校长。他的到任也让大余中学一跃成为当时江西最出名的学校之一。
民国时期,赣南的学校大多是利用祠堂、庙宇当作校舍。张广鸿到任时,大余中学的校舍是不到两百平方米的破败祠堂,学校规模只有三个班,一百多名学生。
张广鸿曾说,我是为了国家、民族办教育事业,才当校长。为了把大余中学办好做强,他这一介穿长衫的文弱书生竟打起了军队营房的主意。
在张广鸿治下,短短三年,大余中学规模就有了巨大变化,教学质量蜚声省内外。1936年,大余中学被评为省模范中学。
在今天的赣州一中,一个大写的“诚”字静静地耸立着。它正是张广鸿教育生涯中一以贯之的校训。他提倡“诚实为人处世,诚实研究学问,诚实对待事业”。
张广鸿以“诚”为校训,重视学风、校风的培养。纵观其一生,“诚”都是他所在学校的校训。他自己也以“诚”律己,做到知行合一。
万邵文 张广鸿学生之子 赣州一中校友
张广鸿先生就提出“以诚育人,以诚立校”,所以江西省立第十三中学的校训就是“诚”。在校训的引导下,他狠抓校风。在抓学风的同时,他身教重于言教。比如说,他要求全校师生进校门时,不能蓄长发,要剪成平头。而他自己带头把他的头发剪成平头。
利志娟 赣州市委教委宣统部长
受张广鸿先生影响,我们赣南其他的学校也围绕“诚”文化,结合自己的实际,做好立德树人文章。
“师公之俭高风德晏”。作为校长,张广鸿薪水丰厚,每月银元140元,但他在生活上却异常简朴。学生回忆,有一次,加班太晚,校长肚子饿了,却舍不得吃碗面条。平时,他爱用比香烟屁股还短的粉笔在黑板上书写,工资则大多用在了购书和接济贫困师生上。家住中山路33号,今年99岁高龄的老人严绮明是张广鸿先生的儿媳妇。说起这段历史,她是如数家珍。
严绮明 张广鸿儿媳妇
学生只要会读书,他就缴钱给他们来读书。缴学费都是他来缴,好多学生就讲张校长好。
张广鸿虽然生活上非常节俭,但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却从不吝啬。为支援办学,他还花巨资自费为赣州女子中学购买了一套4000册的大百科全书《万有文库》。他从大余中学离任时,更是把自己十年当校长的结余共计几千元钱统统移交了出来,建起了大余中学第一幢办公楼。感激之下,师生们勒石立碑纪念,赞道“芷公有大造于我校”。
张世培 张广鸿之孙
我爷爷他平时间省吃俭用,精打细算。他离开大余中学的时候,结余了一大笔钱,他主动把这笔钱交给了学校,因为他太爱这个教育事业了。学校非常感激他,就用这笔钱盖了一栋教学楼,然后以他的字“芷宾”命名这栋楼,叫芷宾楼。
张祥敏 大余中学党总支书记
正是基于他对教育事业的大爱情怀和义举行为,带动更多的人一起来支持、一起来参与我们大余中学的教育事业,为百年余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岁月的侵蚀让它破败不堪,但从斑驳的锈渍上,依旧让人感受到,在国家危难之际,书生救国,挺身而出的大义。
1939年,南昌被日军侵占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无法正常下拨,教学常常难以为继。这时,张广鸿站了出来。
严绮明 张广鸿儿媳妇
就是那个时候,上面发不出学校里这些教职工的工资。校长是我家公,他就把家里的地卖掉去,发(工资)给这些老师。
在战火纷飞中,张广鸿又率国立赣县大学先修班师生,北迁到兴国县山区继续办学,保存下教育的种子。
这是88年前,张广鸿参加在青岛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第十三次年会时获赠的职教成果陈列品,它是张广鸿践行职教救国,艰辛办学的见证。早在1934年,他就在省立十三中开设了两个职业教育班。次年,张广鸿把校名变更为江西省立大余初级职业学校。
1937年4月,政务院副总理,时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黄炎培先生,来到江西考察职业教育。在打听到他的挚友张广鸿在赣州从事职业教育工作,他特意来到赣州,与身为职教社社员的张广鸿会面。
“八景城楼二水交,郁孤台院俯西郊。早传一叟黄垆恨,苦说千家赤舌烧。”流连于赣州的美景之余,黄炎培也对赣州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欣喜不已。临别时,他郑重地在折扇上题诗赠予张广鸿,以赣州公园从扬州移植的琼花为喻,要他“琼花孤本空含泪,珍重园丁禁野樵”,悉心呵护这来之不易的教育成果。黄炎培赠扇赋诗予张广鸿在赣州被传为一时佳话,这也大大促进了江西职业教育的发展。几年后,江西在宜黄、宁都、婺源、赣县新设了4所省立职校。
1943年至1944年,张广鸿得周蔚生推荐,接省立赣县中学(今赣州一中)校长,后升任省督学。“几番事业成泡影,一片冰心在玉壶。”此后,张广鸿虽遭遇诸多波折,但倾情教育的初心不改。
1949年8月,赣州解放后,张广鸿开始了为人民办教育的新征程。在新社会,张广鸿最爱的一本藏书是手刻版的《毛泽东的人生观》。他把繁体字“張廣鴻”三字浓缩成一字,寓为自己新的人生。
1950年12月,张广鸿任赣州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1951年,他又被周恩来总理任命为赣州市人民政府委员。
1954年,张广鸿溘然离世,终年62岁。中共赣州市委统战部部长赵洪泰亲送吊唁函和殓仪50万元(旧币)。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张广鸿一腔挚爱,用一生为赣南教育呕心沥血,泽被乡里。他殚精竭虑建设的大余中学、赣州一中等薪火传承、生生不息,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莘莘学子。
胡敦祥 赣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我市教育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学前教育形成“赣州模式”,基础教育呈现“赣州特色”,职业教育打造“赣州样本”,思政育人成为“赣州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