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上好课】高二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选必2)

2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学科素养

 1.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描述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食物物种交流的状况,认识世界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培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2.结合自身的生活感受,认识世界物种交流、互通有无、吸取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搜集古今中外食物物种交流的相关史料,结合学术研究成果,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培育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

4.了解哥伦布大交换”“餐桌革命等概念,认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交流中各地区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培养民族意识和开放的世界意识,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新航路开辟后实物物种交流的表现

教学难点:

    食物物种交流给社会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学情分析

  •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材《经济与社会生活》第一单元第2课,主要涉及三个学习要点:美洲作物的外传、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和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第一个子目重点探讨美洲作物的传播过程,第二个子目重点探讨外来物种在美洲的传播与推广。通过选取经典的案例物种进行分析,以点概面呈现食物物种的变化特点。第三个子目在前两个子目的基础之上分析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人口、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等带来的影响。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选择性必修二是高二选择历史科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高二阶段的学生经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具体掌握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密切的史实,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二时段历史教学要侧重引导学生从通史转向专题史的学习,线性地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多媒体资源  学练稿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情景剧《穿越到先秦吃顿饭,差点饿死!》导入新课:

思考:番茄来自于哪里?说说看它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美洲。新航路的开辟

欧洲的早期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的出现及扩展

讨论和思考相关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教学增强课堂氛围,了解本课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时空定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原因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甲)两汉两晋,从陆路引入的种类,多数用“胡”字标明。

(乙)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的,多半用“海”字标明。

(丙)南宋、元、明,用“番”字表示从“番舶”(外国海船)带来的。

(丁)清代用“洋”字标明。

——石声汉《中国农学遗产要略》

特点:①传播时间长;②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大陆内部及邻近地区;③交流路径以陆路为主;④交流物种较少。

原因: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展示地图】

【自主学习】

根据教材,自主梳理美洲物种在欧洲、中国传播概况。

 

物种

传入欧洲

传入中国

 

 

传入

途径

推广

传入途径

推广

 

 

 

粮食

作物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蔬菜

作物

 

番茄

 

 

 

 

 

 

 

 

辣椒

 

 

 

 

 

 

【问题探究】

思考:为什么玉米、甘薯能够在明代广泛种植?新粮食作物的引入产生了哪些影响?

1.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玉米、甘薯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2.影响: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②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商品化;

③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

④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⑤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等;

⑥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学生整体掌握本课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

 

 

 

 

 

 

 

 

 

 

 

 

 

 

 

 

 

 

 

 

阅读材料和教材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以小组合作形式梳理基础知识,构建知识框架。掌握典型性的食物交流与传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填表,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时空表达方式叙述过去,并把握相关史事的时空联系,发展时空素养。

 

 

 

 

 

 

 

 

 

 

 

 

 

 

 

 

 

 

 

 

 

 

 

 

 

 

培养学生 的时空观念这 一核心素养,对本节课有大致的把握。掌握必备基础知识

 

 

 

 

 

用想象图,锻炼学生观察和信息提取能

 

 

 

 

 

教师通过读图指导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原因分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使学生感知新航路开辟前人类文明仍然处于相对孤立,相对分散的状态。

 

 

 

 

 

 

通过表格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并使学生感知食物物种的交流传播,离不开人类勇于尝试与探索的勇气,也离不开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使学生感知整个世界都从美洲农民的智慧中受益匪浅。

 

 

 

 

 

 

 

 

 

 

 

 

以玉米在中国的传播、种植为例看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分析玉米等物种交流给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感知食物物种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

导学生梳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情况。

  

【问题探究】

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

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

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

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

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

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

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

 

利用教材历史纵横和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填表帮助记忆。

 

 

 

 

 

 

 

 

 

 

 

 

 

 

 

 

 

 

 

 

 

 

 

 

 

 

 

 

结合史料,培养学生能够自行概况知识的能力。适当程度的对知识进行拓展,提出相关观点,供学生思考辩证,以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问题探究】

出示材料,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归纳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   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

 ——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

(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三  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

——《哥伦布大交换》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

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

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材料四   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

3.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

材料五 “哥伦布大交换”重新划分了世界各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这种重新划分使得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及财富水平获得了飞跃,这为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美洲蔗糖的引入,英国产业工人的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于英国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永伟黄英伟周羿《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一治乱循环”吗?》

4.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②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六  P12【史料阅读】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

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

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

材料七:随欧洲人一起到来的还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随着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劳动力来源日趋紧张,于是殖民者又从非洲运来黑人,迫使他们在种植园里劳动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6.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传播【史纲下】:

①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②影响: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原有社会的解体(这也是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史纲下】

【思考】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主要特点。

交流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的方向具有双向互补性交流内容具有丰富性交流时间具有长期性。

【知识延伸】维护共同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外来物种的交流传播丰富了人类生活的同时,但也出现了生物入侵现象,参看图片,阅读材料,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对待外来物种的传播?

我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或具有潜在威胁并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生态环境部《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应对之策:

(1)加强国际合作,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

(2)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3)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

(4)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等。

学生阅读教材四段文字,然后根据教师的讲解,逻辑推理的方式,了解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的发展。

 

 

 

 

 

 

 

 

 

 

 

 

 

 

 

 

 

 

 

 

 

 

 

 

 

 

 

 

 

 

 

 

 

 

 

 

 

 

 

 

 

 

 

 

 

 

 

 

 

 

 

 

 

 

 

 

 

 

 

 

 

 

 

 

 

 

 

 

 

 

 

 

 

 

 

 

 

 

 

 

 

 

 

 

 

 

 

 

 

 

 

 

 

 

 

 

 

 

 

 

 

 

 

 

 

 

 

 

 

 

 

 

 

 

 

 

 

 

 

 

 

 

思考总结

 

 

 

深挖教材立德树人的素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学会观察日常生活,感受社会生活变化与历史的联系,形成“以小见大”的思维和多角度分析情境问题的能力;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落实唯物史观素养、历史解释素养和家国情怀素养。

 

 

 

 

 

使学生对农业发展、阶级分化、国家产生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解释,强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加深学生对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本原理的解释,强化学生对唯物史观的认识

   

 

  

 

 

 

 

 

 

 

 

 

 

 

 

 

 

 

 

 

 

 

 

 

 

 

 

 

 

使学生感知新航路开辟人类文明逐渐从分散走向一体。人类已然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通过对外来物种入侵问题的反思,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

 

 

 

 

 

 

课堂总结

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前提。“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面对当前世界各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业设计

一、单选题

1.(2023·高三课时练习)蔗种植需要大量的灌溉水和劳动力投入,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甘蔗种植培育技术得到提高 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C.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D.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2.(2023·高三课时练习)有学者认为:1500年以来,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如木薯、玉米等,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该学者的观点反映了(   

A.各大洲之间经济的互补性 B.全球各地联系的日益紧密

C.欧洲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D.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膨胀

3.(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16世纪以来,欧洲商人把来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以及欧洲的枪支等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A.商业地位日益重要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C.交通运输日益便捷 D.贸易中心发生重大变化

4.水稻在16世纪晚期被引入巴拿马,17世纪晚期被引入南卡罗来纳,使得这两个地区分别成为西班牙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的谷仓。在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水稻成为传统饮食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英国人引进的印度劳工的居住地,或西非奴隶集中居住的地方。据此可知( )

A.西班牙和英国在美洲竞争激烈B.拉美人民的主食结构发生改变

C.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     D.拉美成为西班牙和英国的原材料供应地

5.(2023·高三课时练习)16世纪,美洲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若要吃面包,需要进口欧洲小麦。进入17世纪,智利发展成南美的小麦产区,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外,还被运到巴西、古巴、秘鲁等地。小麦在美洲的传播

A.促进了殖民地的近代化 B.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

C.推动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D.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

6.(2023·云南红河·高二校考期末)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引发了蔗糖革命人口大迁移,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据此可知,这些物种传播(    

A.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 B.使欧亚作物开始影响美国农业

C.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 D.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

 

二、论述题

7.(2023·湖北·高二校联考阶段练习)【世界物种交流】

材料  火鸡原产于美洲,15世纪末输入欧洲。现在,火鸡已经是欧美许多国家很普通的一种肉食,在感恩节和圣诞节,火鸡更是必不可少的食品。

时间

概况

1499

西班牙人彼德罗在委内瑞拉的库马海岸见到印第安人饲养的火鸡,并于第二年把它带回欧洲,圈养在公园里作为观赏禽鸟,称之为珍珠鸡

1511

西班牙帕修甫主教指示从新大陆返航的每艘船只必须带回10只火鸡,其中雌雄鸡各半

1523

西班牙人从墨西哥运回大量的火鸡

1600年前后

英国移民把欧洲人饲养的火鸡品种引进美国和加拿大

——摘编自佟屏亚、赵国磐《畜禽史话》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物种交流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逻辑严谨)

 

参考答案

1C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黑人奴隶被贬卖到美洲甘蔗种植园进行劳作,使甘蔗的生产成本下降,产量提高,蔗糖不再是奢侈品,因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涉及甘蔗种植培育技术的变化,排除A项;从材料中的“19世纪初来看,这一变化不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排除B项;民众消费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增加对蔗糖的需求,但必须有足够的供应量,因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世界)。据本题材料信息,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影响了东南亚群岛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各种趋势;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对中非、中国和巴尔干等各个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产生支配作用,可见安第斯地区、墨西哥和日本与南亚群岛之间有联系,拉丁美洲的粮食作物影响中非、中国和巴尔干地区,这主要体现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 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各大洲之间经济的互补性,材料主要强调世界某些地区之间的交流,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世界经济中心问题,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到中国人口的膨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3B

【详解】根据时间“16世纪以来,内容自美洲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欧洲的枪支可知此时,把欧洲、非洲、美洲、亚洲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销售,说明世界贸易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B项正确;材料表达的是世界商品的交流范围,而不是商业地位的高低,A项错误;交通运输的便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材料所述为贸易范围的扩大,不是贸易中心的转移,D项错误。

4.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班牙、英国在美洲建立了大量殖民地,他们在巴拿马、南卡罗来纳、加勒比海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正是殖民活动影响作物分布的体现,故C项正确。

5.B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引起了物种交流,小麦在美洲的种植扩大,让美洲大陆的欧洲移民能吃上面包,而不需要进口欧洲的小麦,这样就使得他们在美洲殖民地的饮食生活更为适宜,方便他们常驻美洲,因此小麦在美洲的传播有利于欧洲人对美洲的殖民,B项正确;近代化表现在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近代化等,材料中小麦在美洲的种植、传播与近代化关系不大,排除A项;奴隶贸易在15世纪就已经兴起,排除C项;从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小麦种植主要服务于欧洲殖民者,极大改善了土著居民的生活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马成为欧洲人最早引入美洲的物种之一,马推动了大平原上的美洲原住民部落变成使用马匹狩猎的游牧民族;源自亚洲的甘蔗种植与蔗糖制造技术被欧洲殖民者传播到美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的传入促进了美国游牧业的发展,甘蔗种植及其制造技术的传入,催生出种植园经济和殖民地奴隶制度,这说明物种传播促进了美洲人生活方式的改变,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演进,改变了人口结构,排除A项;在新航路开辟前欧亚作物就已经开始影响美国,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发了大量土地,缓解了人地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7.示例:

论题: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阐述:新航路开辟打破世界各地相对隔绝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伴随着殖民扩张和人口迁移,动植物在全球范围内开始大转移。美洲的火鸡、烟草、玉米、马铃薯等传到欧洲、亚洲和非洲,欧亚的牛、羊、小麦等传播到美洲。

物种转移改变了世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和人文地理格局,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高产作物的全球范围内转移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物种交流还加强了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同时也加速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总之,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应辩证看待其影响。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16世纪前后(欧洲)。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阅读材料,围绕指定主题,确定论题,如据材料(印第安人饲养的火鸡)圈养在(欧洲)公园里作为观赏禽鸟,称之为珍珠鸡”“英国移民把欧洲人饲养的火鸡品种引进美国和加拿大等,围绕物种交流可得出论题: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然后,综合材料和所学,从背景、概况、影响等角度思考、阐述个人论题,如运用唯物史观,辩证分析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和人口迁移带动了物种转移和各种疾病的传播,说明物种交流加强了各地联系和世界文明交流交融。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总结规律,如明确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我们应辩证看待其影响。

板书设计

课后评价和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中的食物物种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一课的教学,通过选用典型的与学生比较熟悉的食物,加深学生对食物物种交流的认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培养国际视野,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世界观。本课在设计时采用大段的文字材料和课外材料,同时辅助图片地图等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充分利用教材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引导。存在问题:本课与《中外历史纲要》息息相关,在教学时虽有相互联系,但是还未能与之建立系统的联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也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2023年11月16日 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