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歌 | 江西省大余中学校歌《樟雅书香》歌词鉴赏

社会潮流激励着我们前进,于滔滔变化中,

何以立潮逐浪?

我们在百年历程和新时代中,找到答案

诚知朴行,守正出新。

 

 

 

《 樟 雅 书 香 》

 

江西省大余中学校歌歌词

梦启南安,章江之畔,梅雪莘莘,庾岭巍昂。

朝夕闻道,乐友群芳,日月盈怀,樟雅书香。

 

继往开来,守正出新,诚朴弥恒,知行贵专。

盛如苔花兮,尔煜古木;

熠作魁星兮,牡丹亭上。

 

寻道探源,格物求真,积健为雄,思睿激扬。

丽泽敏学兮,经纶瀚瀚,

光华弘毅兮,萤竹苍苍。

 

吾校临曦,大道同光,青蓝千叠,教泽万方。

誓以永珍,躬瘁于常,兴我南赣,崛我国邦!

 

【江西省大余中学校歌译文】

 

关于校园与校风 

梦始于古郡南安那悠悠的章江河畔,吾校得到梅岭之花高洁谦贞如雪飘飞的精神点染,愿同庾岭那般巍峨高昂,顶天立地于赣南。

 

我们师生在校园无论晨昏,时时处处悟求真知,并愉快交流,乐于和众多优秀者结交为好友;始终胸襟博大,心怀日月乾坤,敬畏宇宙自然,沐浴着香樟雅正和书画清香。

关于校训与师生 

我们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开辟未来道路;守道德之正,与时俱进创新进取敢为天下先。

忠诚质朴的美好品德应当持之以恒地坚守,求知与笃行,贵在如一、专一。

 

师者默默奉献,像阳光下闪耀光彩的苔花,傲然挺立,丛簇团结,盛放在如香樟古木的百年余中。正是为诸位学子未来能成为光辉夺目的魁首明星,杰出于牡丹亭故乡之上。

关于学问与品行 

钻研事物并把握规律以寻求真理,在实践中见微知著,往更深远处去认识发现和探索。

学与行皆日积月累不断强健,方能渐渐思想深刻睿智、激奋昂扬,最终实现雄心伟业。

 

朋友之间彼此研习讲义,敏而好学,以此互进共长,学识和情怀才能像海洋一样浩瀚。

希望在校诸位才华出众,宽宏坚毅,像绚丽萤火一样流光繁盛,像挺拔翠竹郁郁苍苍。

 


未来走向和寄愿 

吾校就像晨曦时分红日初升,愿意齐心奔向未来美好社会,和世界共同追寻文明之光,

我等师生将不断超越代代渐强,千万遍往复传承,使教育昌盛,其恩泽惠及四面八方。

 

永远心怀珍惜,珍藏校园记忆,秉持珍贵的品格,一直尽心尽力践行誓言于日常之中,

我等要成为真正有力量的人,振兴家乡大余乃至赣南,使中国真正崛起成为世界强邦。

 

典故·引证·注解】

 

莘莘  熠煜  激扬  道源  梅国 南赣  积健为雄

苔花  萤竹  丽泽  光华  千叠  兴崛

 

 

 

 

 

 

梅 雪 莘 莘 

骨中有“梅”,一心为“国”

自梅花诗国而来,为崛我国邦而去!

一山又一山连绵的梅花如雪,梅花飞瓣点点染透青山,像莘莘学子、代代老师,一生透着“”的风骨,层叠如浪 纷扬不绝,前仆后继最后都为崛我“”邦。

 

 

 

·

 

 

莘 莘

1. 众多貌。《国语·晋语四》引述 周诗曰:

" 莘莘征夫,每怀靡及。"

汉 班固《东都赋》"献酬交错,俎豆莘莘。"

枚乘《七发》:"莘莘将将。”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七"戊戌变法失败后,这群莘莘学子,长期苦无出路,及至科举废止,游学成风……”

 

2. 茂盛貌。清 纳兰性德《拟古》诗之十:

“  南山有闲田,不治委荆榛。今年适种豆,枝叶何莘莘。"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庄斸松》: “ 初至时,莘莘茂草,苔茸没阶。"

 

熠 煜

班固《东都赋》:“钟鼓铿鍧,管弦烨煜”

柳宗元《晋问》:“日晶熠煜,萤骇电走”

 

炽盛,盛大。亦有光辉,照耀之意。

如“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也可理解为火焰,如“飞烽戢煜而泱漭”。

 

明亮。元 黄溍《湖心寺夜坐》:“一柱残灯何熠煜,半檐衰柳故崔嵬。” 清 赵翼《题六十二韵》:“鹧鸪啼軥輈,翡翠飞熠煜。” 

 

激 扬

语出自《淮南子·墬形训》——

“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

唐 高适《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

“匹马度睢水 ,清风何激扬。”

 

本意激浊扬清,亦有激动振奋、激励宣扬、使……激越昂扬 多种引证意。如激扬士气、激扬的欢呼声。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天下国家之势,在文化中豪情激扬,渴望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来治理国家,大展宏图的政治抱负。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抨击黑暗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宣扬真理,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


宋淳祐2年(1242年),南安知军林寿公在南安府所在地今大余县创办“周程书院”,以纪念周敦颐、“二程”在南安的理学和教习实践。

 

宝祐6年(1258年)改为“道源书院”,纪念南安府地创立理学。理学是为新儒学,也称“道学”,“道学”发源于大庾,遂称“道源”。

景定四年,宋理宗皇帝赵昀亲笔书“道源书院”牌匾赐予南安,对理学发源地以示盛赞。

 

清乾隆、嘉庆年间,戴衢亨父子叔侄“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传承儒家学说,尊师重教,“西江四戴”名重一时。

 

 

 

·

 

巡抚名,明弘治十年(1497年)始置 "巡抚

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驻赣州(治今江西赣州市),辖境屡有增减。

 

1517年正月,新任南赣巡抚王阳明来到了赣州。明朝南赣巡抚专职负责整顿赣闽粤湘四省交界地带的社会秩序。王阳明破山中贼,平流寇乱,于1518年推行《南赣乡约》聚束乡俗,此约作为官办乡约的典型,是最早将圣谕六言融入其基本精神的乡约。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定制南赣-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韶州、南雄,湖广郴州,福建汀州。

 

·

 

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我国有史以来的诗歌概括为二十四种风格,《雄浑》列为第一种,其言"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清代杨廷芝《二十四诗品浅解》注释“雄”为  “大力无敌”。“为雄”是日积月累、学深养到、实实在在、不可作伪,“积健”之结果。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积健为雄”是比“积少成多”更高的境界,有着比“厚积薄发”更高的人生态度,是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健”积多而成“雄”,雄是高层次的健。

 

从集体角度来看,个人和集体的成长、境界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递进过程,只有自始至终持续不断地努力修身养成,探索实践,才能最终完成这个过程。因此,若想使集体发展壮大,则必须建立一个健康机制,一个健全的制度,用稳健的步伐奠定雄厚的基础,最终才能够实现雄图霸业。

 

苔花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代袁枚《苔》这首简诗,极富哲理,宛如从一粒沙照见大千世界。

 

苔虽外形渺小,悄然开着,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但是它仍然那么执著的开放,毫不自惭形秽,在逆境中有勇气实现自己的价值,充满阳光自信,认真的把自己最美的瞬间,毫无保留地绽放给这个世界。它以顽强的生命力,去突破环境的重重窒碍,焕发青春的光采。

 

无名花不会因为别人在意与否,就不敢拨开初艳的花蕊;蒲公英也不会因为历程的艰险,就不敢离开那安全的枯果,去走进飘萍的流浪。 若你积极乐观热爱生活,追逐理想,拥有苔花精神,你的人生,也一定会大放异彩。

 

 

·

 

 

 

萤 竹 

《禮·月令》腐草爲螢。

《晋书》中 车胤囊萤夜读,启示我们无论环境有多么恶劣,都要勤奋苦学,将来必有成就。

 

竹如君子,且竹径通幽,亦有著名典故

 胸 有 成 竹 

北宋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著名画家、诗人,曾校《新唐书》。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赞他为诗、词、画、草书四绝,画家米芾赞他 "以墨深为面,淡为背,自与可始也"。画竹如痴成高手,开创了墨竹画法,引领文人画大为兴盛。

 

 

露垂庭际草,萤照竹间禽。

   ——唐·姚合《县中秋宿》

 

丽 泽 

《周易》:“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朋友通过讲会而交流知识、学说。

 

 丽 泽 书 院 

为南宋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吕祖谦(1137-1181,金华人) 讲学会友之所,设于宋乾道初(约1165-1166)。"其地在光孝观侧(清金华县学后,一览亭东北),四方学者皆受业于此。"宋·楼钥《东莱吕太史祠堂记》

 

朱熹曾来信建议命名"尊贤堂",吕祖谦去信婉言谢绝,他以《易经》聚朋论道的典故,定名为"丽泽堂"。后有朱熹之言:“两泽相丽,互相滋益,朋友讲习,其象如此。”

 

光 华 

1.光辉闪耀,光彩明丽。

《尚书大传·虞夏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光华沼沚,荣曜中谷。”

 

2.光芒,光彩。《楚辞·天问》“ 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三国 魏 阮籍《咏怀》诗之七四:“色容艳姿美,光华耀倾城。”

 

3.光荣、荣耀 。《周书·李贤传》:“非直荣宠一时,亦足光华身世。”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东坡﹞所经过之地,溪翁野叟,亦以为光华。”

 

4.比喻才华或精神。宋 苏轼《广心斋铭》:

“前圣后圣,惠我光华。”

 

 

·

 

 

千 叠 -

犹千重,重复交叠千万次。浪千叠,即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

宋 杨侃《皇畿赋》:“冈断续以千叠,尘飞扬而四遮。” 苏轼《书王定国所藏烟江迭嶂图》“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明 李东阳《南巡图记》:“其上则奇峰峻岭,迴滩激瀨,人跡不能及;下则连山洪涛,千叠百折,其势若排云而降。”

 

 

为什么余中校歌中有“梅”、“国”二字,

 却并未连用“梅国”?

1.见“梅雪莘莘”注释。是希望“梅”的精神融渗于整首歌词,如同渗透于我们师生身上。

骨中有“”,一心为“”,自梅花诗国而来,为崛我国邦而去。

2.与引证中的梅国书院与道源之典故有关。

3.惜字如金,深意莫负。

 

 末句为什么用“崛”字,不用“振”字?

1. “崛”比常用趋平的“振”字更有气势,不屈如大山,惊动四方之势,又像有一股强大力量正在酝酿潜伏。

2.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祖国要“大国崛起”,和平富强。

守 正 出 新

“守正”是指完整地继承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准确地理解历代大师的精辟见解和笃实结论。具体来讲:守道德之正。要尊重和传承人类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理念和规范,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觉,并在社会上起到引导和传播优秀道德的作用。

 

“出新”的要旨是创新。我们提倡述而有作,在完整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挑战权威,善于探索新知,正确地看待失败,尊重个性发展,逐步建立超越前人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以创新作为个人和团体的价值取向。


 

余中校歌出生记

编校歌的初心始于一种深沉的校园之情,此番情感必多年积淀,关联成长的记忆、读书的时光、精神品格的铸就。校歌作为校园文化重要因素,是表达全体师生共同理想意识的艺术形式和精神旗帜。

 

 

 在作词之前,大余中学的校长和教师们做出了 

 深度思考和探讨―― 

什么样的校歌,才是好的校歌?有何特征?

1.体现校园历史渊源、文化底蕴、自然地理环境、百年传承、未来走向,弘扬“诚知朴行 守正出新”之校训,反映出学校鲜明办学特质、真实形象和人文风貌。

2.思想内涵丰富深邃,提挈优秀精神品格,立意深刻高远,歌词诚朴雅致、字字凝炼,须能激励人、鼓舞人、教育人,能体现学校与祖国共命运的价值追求。

3.在众多中学校歌中与众不同、独具魅力,富有艺术表现力、感召力和凝聚力,能够激发情感共鸣,使师生产生情感寄托,久经传唱传诵,经得起历史检验。

4.惜字如金,避免赘叠。歌词应有新韵,值得深意细解,引人遐思,赋以体悟想象的空间。

 

 

 

纪念歌

说起校园相关歌曲,大余中学曾有一首创作于1983年的60周年纪念歌。30多年过去,百年余中和祖国共成长,通过不断的探索奋进,鉴通古今,找到新时代的正确方向,在继往开来中凝合成新的文化和精神。

 

我校与时俱进,顺应国家前进方向,重视新媒体文化工作,不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经过多年酝酿,反复字句斟酌,与众师生合言群策,张芳芳校长最终于2019年夏审定原创校歌歌词《樟雅书香》。愿于集会之时,千人合唱,心领神会终而铸成大余中学真正的精神品格。

 

 

《樟雅书香》创作思想 

为什么最终文体选择了文言古体?整个歌词是怎样的表现形式?

我们的校训初拟“诚知朴行,守正出新”。从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争鸣,到新世纪保护文化艺术遗产,华夏儿女不断赋予中华文明新生命。诚知朴行,任沧海横流守住立人之本,守正出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只是国家的期望,更是新时代文化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大使命。

 

我们希望余中校歌,庄重典雅、朴实自然,溯历史、表现在、寄未来,能够从不同层面抒发对余中的热爱、激励之情。

 

 

-故校歌为如此表现形式――

1.四言正体/ 取法古文,引据典故,映景抒情。

2.韵脚/ 以 ang为韵,热烈饱满,余音悠长。

3.结构/ 诗样文构,分层分章,立意渐进。

4.字数/ 除4兮字,共128个字,惜字如金。

 

歌词首、中、尾串之以道,从朝夕闻道→寻道探源→大道同光,吾校教书教人教至道。

取意由浅入深,亦静亦动

韧如“花木”,学之“思睿”,心系“南赣” ,

光彩“熠煜”,行之“激扬”,任道“兴崛”。

 

 

天的余中,平语近人,芳语泽人

我们坚定文化自信,

心怀红土地的使命坚定走国家道路,

凝就余中精神,

希望将广大师生的心灵力量汇聚在一起!

2023年10月10日 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