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高一地理备课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难点和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自然地理的许多知识存在内在联系。高一新生对地理学科特点的认识还很模糊、学习方法的体会还不得门径,因此本课采取重点揭示常见自然现象的本质,由浅入深,由个例到一般规律的推导法和由一般的个别的演绎法来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学科性质、探索地理学科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念: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四季、五带
2.理解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的成因、规律,掌握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的成因、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四季的成因及变化规律;五带的划分。
能力目标 能准确的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变化的本质。
德育目标[来源:Zxxk.Com]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识读“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图
【教学方法】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板图运用导学法、分析法、引导学生掌握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 用综合分析、归纳推导将前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教具准备】 课件素材、板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体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一日内太阳辐射的强弱。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定性的表达某时某地太阳辐射的能量的多少。
〖讲授新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晨昏线的摆动
形成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 晨昏线总是和直射点与地心的连线垂直。
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晨昏线以地心为中心的来回摆动。
③ 晨昏线的摆动幅度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决定,为23.5º。
④ 任何时候晨昏线总是把全球分为面积相等的昼半球和夜半球,但就南半球和北半球来说,在多数时间里半球内的白昼面积和黑夜面积大小不等,就表现为昼夜长短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表一
(1) 纬度变化
夏至 | 冬至 | 春(秋)分[来源:学科网] | |
北半球 | 昼最长、夜最短 | 昼最 | [来源:学科网ZXXK] 昼[来源:学+科+网] 夜 平 分 |
赤道 | 昼夜平分[来源:Zxxk.Com] | ||
南半球 | 昼最短、夜最长 | 昼最长、夜最短 | |
北极圈内 | 极昼 | 极夜 | |
南极圈内 | 极夜 | 极昼 |
(2) 时间变化
夏至日 春秋分 冬至日
![]() | |||||
![]() | ![]() | ||||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表二
昼夜长短的时间变化规律
| |||||
北半球 | 昼夜比较 | 昼〉夜 | 昼〈夜 | ||
昼夜趋势 | 昼变长,夜变短 | 昼变短,夜变长 | 昼变短,夜变长 | 昼变长,夜变短 | |
南半球 | 昼夜比较 | 昼〈夜 | 昼〉夜 | ||
昼夜趋势 | 昼变短,夜变长 | 昼变长,夜变短 | 昼变长,夜变短 | 昼变短,夜变长 | |
极昼范围 |
|
| |||
极夜范围 |
|
|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① 同一束光线在直射地面和斜射地面时照射到的面积不一样大,所以单位面积上的日照强度不一样。光线越接近直射,日照强度越强;越接近平射,日照强度越小。
②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夹角,太阳高度越大日照强度越强。某一固定地点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出现在正午12点时,称为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有无数个太阳高度,但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它代表这一天的太阳辐射强度。
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①已知太阳直射点在A点(纬度为a),求B点(纬度为b)的正午太阳高度
②已知太阳直射在南半球的A点(纬度为a),求北半球B点(纬度为b)的正午太阳高度
所以,当所求位置和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纬度差;当所求位置和直射点在不同半球时,正午太阳高度为90-纬度和。
3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下列各点在不同时间的正午太阳高度(间表三)
表三
春分日 | 夏至日 | 秋分日 | 冬至日 | |
北极点 | ||||
北极 | ||||
北极圈 | ||||
北回归线以北(40º) | ||||
北回归线 | ||||
回归线赤道间(15º) | ||||
赤道 |
(答案见表四)
表四
春分日 | 夏至日 | 秋分日 | 冬至日 | |
北极点 | 0º | 23º26’ | 0º | 〈0 º |
北极圈以北(75º) | 15º | 38º26’ | 15 º | 〈0 º |
北极圈 | 23 º26’ | 46 º52’ | 23º26’ | 0º |
北回归线以北(40º) | 50º | 73º26 | 50º | 26 º34’ |
北回归线 | 66 º34’ | 90º | 66 º34 | 43 º8’ |
回归线赤道间(15º) | 75 º | 81 º34’ | 75 º | 57 º34’ |
赤道 | 90º | 66 º34’ | 90 º | 66 º34’ |
根据表三的具体数字绘图:图一
同一道理可以得到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下:
① 同一时刻不同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总是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减小
② 某一固定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1) 回归线与赤道间的地区及赤道上一年中有两次正午太阳高度为90;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正午太阳高度为90,比回归线更高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不能达到90;有极圈开始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极圈上的极昼极夜只持续一天,越接近极点极昼极夜持续的时间越长,极点上为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2)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大到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北半球各地达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回归线与赤道间的各纬度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度。
(3) 由冬至日到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由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综上所述:
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规律。
三.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划分
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规律得到四季
① 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时间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之间的过渡季节。
天文四季:(我国夏历四季) 春季(2、3、4) 夏季(5、6、7) 秋季(8、9、10) 冬季(11、12、1)
缺点:与各地实际气候的变化不一致
② 北温带国家的四季:(我国的阳历) 春季(3、4、5) 夏季(6、7、8)
秋季(9、10、11) 冬季(12、1、2)
③ 欧美国家四季:以二分二至为划分界限
春季:春分-夏至,夏季:夏至-秋分,秋季:秋分-冬至
冬季:冬至-春分
2.五带的划分: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得到五带。五带反映了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得到的太阳辐射多
温带:北回归线到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到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既没有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大到的太阳辐射适中。
寒带:北极圈以北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南为南寒带。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大到的太阳辐射最少。
五带是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板书设计】
太
自转 黄
阳 昼夜长短 季节变化 四季
赤 直 正午太阳高度
地球运动 交 射
角 点 昼夜长短 纬度变化 五带
公转 运 正午太阳高度
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见表1、表2;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见图1、